西北地质简介
《西北地质》(CN:61-1149/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西北地质》主要报道地质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关注地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及边缘学科。
杂志文章特色
1《西北地质》来稿要求论点明确,逻辑严密,文字精练,数据可靠。每篇文稿必须包括论文题目、作者署名、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论文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基金项目、第一作者简介、文稿正文及参考文献等内容。
2《西北地质》论文题目:应尽量简洁、准确,一般不超过20字,中英文对照。
3《西北地质》稿件的写作顺序为:文章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包括英文)、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
4作者单位:应是作者完成研究论文时的所在单位全称,并注明所在省份、城市及邮政编码,同时给出中英文对照。若作者单位署名发生纠纷而必须变动时,则应提交第一作者单位加盖公章的书面说明,否则以第一次投稿署名为准。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由第一作者负责。
5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摘要(300字以上),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
杂志分析报告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非主题稿件,生态地质,西北地质调查研究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专辑,氦气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专辑,城市地质,灾害地质,关键矿产调查研究专辑,基础地质,地质灾害,水工环与技术方法,矿产地质,国土空间,能源地质,宁夏硅石利用现状,物探新方法与三维建模专栏,境外地质矿产调查研究专栏,新技术新方法专栏,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与关键矿产专栏,前沿探索
摘要:新疆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区珈玛勒厄格勒侵入岩体位于塔里木板块西南缘,喀喇昆仑大陆边缘的东北缘,主要由形成于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的钙碱性二长花岗岩系列和碱性花岗岩系列组成.依据珈玛勒厄格勒中酸性侵入岩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该侵入岩体的成因、构造环境和与其相关的板块间地球动力学模式,表明该侵入岩体属二长花岗岩-花岗岩(MG-G)组合,且岩体演化过程中存在壳源重熔的高Sr、高Zr、低Rb的偏中性花岗质岩浆混入;该岩体主要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背景下的大陆孤后拉张盆地环境;根据岩浆演化的物理环境和构造环境,推测该侵入岩体的形成与库地洋壳向塔里木古地块俯冲密切相关,表明库地洋已消亡,形成孤后扩张花岗岩,指示塔里木古地块和柴达木古陆块已发生陆-陆碰撞.
摘要: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大型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是油气资源的重点勘察区.通 过对盆地侏罗系研究现状的总结,发现目前关于盆地属性和构造类型尚未达到一致认识,存在多种 分歧意见.已有的研究成果重点集中在地层沉积相特征和烃源岩方面,而对地层沉积层序、厚度及 展布的研究较少,只停留在少量的定性研究上.地层沉积层序以及沉积物源追溯等可以客观地反 演造山带演化和山体隆升的样式与规律.因此,通过柴北缘侏罗系沉积层序的建立,反演这一时期 与之相邻造山带的构造活动是探讨柴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
摘要:通过电镜扫描、铸体薄片和X射线等技术手段,结合录井和测井资料,研究了石南地区西山窑组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等,并分析了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指出了优质储层的分布区域,为后期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研究表明西山窑组储层发育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岩性以灰色或灰绿色的细砂岩和中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剩余粒间孔、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属于中孔低渗储层;成岩作用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作用,分别造成原生孔隙的损失约在30%-70%和5%-30%,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占整个孔隙空间的30%左右,起建设性作用;储层物性主要受控于其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的对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较小,优质储层分布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
摘要:乌雷库-克朗岩体正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中锆石的LA-ICP-MSU-Pb年龄分别为(404±2.7)Ma(MSWD=0.24)和(410.5±2.1)Ma(MSWD=0.3),属早泥盆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为阿尔泰造山带在400Ma有一次强烈的岩浆侵入活动提供了新依据,限定了康布铁堡组时代早于410Ma.岩石具高硅(72.22%-78.33%)、高碱(5.76%-9.24%)、高Al2O3(12.07%-14.30%)、低P2O5(0.02%-0.1%)和FeO+MgO(0.33%-3.50%),高A/NCK值(1.04-1.47),低CaO/Na2O值(均值〈0.3)特点,属过铝质花岗岩.富Rb、Th、U、K,贫Ba、Sr、P、Ti,高场强元素Nb、Ta的含量偏低.亲Fe元素(V、Co)的含量低,也指示岩体分异演化程度高.岩石的轻稀土富集,并具有Eu(δEu=0.05-0.67)的显著负异常,显示了岛孤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合阿尔泰的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分析,推测岩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由泥质沉积物和少量变质杂砂岩组成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形成,源区残留有富钙的斜长石、钦铁矿和磷灰石等.
摘要:石头坑德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段五龙沟地区,邻近昆中大断裂,主要由Ⅰ号、Ⅱ号及Ⅲ号岩体组成.岩体主要岩性为闪长岩、辉长岩、辉石岩、橄辉岩、橄榄岩等,铜镍矿体主要赋存于Ⅰ号岩体的辉石岩、橄辉岩及橄榄岩中.岩体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矿体地质特征表明,岩石的m/f值变化范围为2.77-6.01,属铁质系列基性-超基性岩,有利于成铜镍矿.稀土总量总体较低,SREE为0.9×10^-6-35.61×10^-6,全部样品的(La/Yb)N为0.63-5.51,(La/Sm)N为0.4-3.65,(Gd/Yb)N为0.61-1.72,显示了轻-重稀土元素之间、轻稀土元素之间分馏强,而重稀土元素之间分馏弱.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了与稀土配分型式较好的一致性,岩石总体富集LILE(Rb、Ba、Th、U),贫HFSE(Nb、Ta、Zr、Y),整体呈右倾趋势,同时表现为明显的Rb、U正异常及Nb、Ta负异常.石头坑德含矿岩体的La/Sm值为0.62-5.65,平均2.79,绝大部分样品的La/Sm大于2而小于4.5,说明在成岩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地壳物质混染.推测矿床形成过程为幔源岩浆上涌中,由于地壳物质的加入,伴随着同化混染作用的发生,岩浆中S达到过饱和,进而硫化物发生熔离,富含硫化物的岩浆运移至东昆仑造山带邻近昆中断裂构造薄弱的部位成岩成矿.石头坑德岩体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特征,均表现了对铜镍矿有利的成矿条件,暗示岩体深部存在高度富集铜镍的地质体,具有进一步找矿的潜力.
点评详情